bat365在线登录入口
招生政策
当前位置: bat365在线平台 > 招生政策 > 正文
云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专升本”考试大纲
时间:2014-12-14 19:10:15 点击量:

《大学语文》考试大纲

一、考试内容概述

    1.学习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了解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尤其应当了解并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提高大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人文素养。

    2.能准确地阅读、理解现当代作品,能读懂难度适中的文言文,并能解释常见的字词和语言现象,具备较好的阅读理解能力。

    3.台旨够比较准确地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手法,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水平和综合分析能力。

    4.掌握常用的文体写作知识,具备较高的写作能力。

二、考试形式

考试采用闭卷、笔答的考试方式。

满分:1 50分(单科成绩)。

考试时间:1 20分钟。

三、试题难易程度分布

较易试题      约占50%

中等试题      约占30%

较难试题      约占20%

四、题型及题型分值分布

单选题    约占20%

多选题    约占20%

填空与简答题(填空1010%  简答10%  约占20%

综合题(议论文27 %  记叙文13%    约占40%

五、内容比例

    (一)基础知识(50分)

     1.语言知识(1520分)o

    主要掌握、理解精读课文中的文言词语、句式与特殊语法现象。具体要求是:       解释常用文言词语(包括成语、通假字)的具体含义;

    辨析判断句式、被动句式、倒序句式;

    熟悉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等语法现象;

    翻译试题规定的诗文词句。

    2.文体知识(2530分)o

    立足于本大纲所附精读、泛读篇目掌握、理解(能准确指出某篇目是何种文体):

    (1)古代散文的特殊文体分类:语录体、纪传体、论说体(政论、史论)、书信体、游记体、寓言体。

    (2)古代诗歌的文体分类:古体诗——四言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杂言诗、楚辞;乐府诗、歌行诗(乐府和歌行诗在体裁上与上述各体有重复。如《春江花月夜》是乐府诗,又是七言歌行,还属于七言古诗)。

    近体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词和散曲

(3)现代文学文体的主要类别:散文、诗歌、小说、戏剧。

    (4)一般文章的文体分类: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此三种系按内容与表达方式划分)。

    (二)阅读与分析(40分)

    1.识记精读、泛读篇目的作者及所属国别或时代,所属文体类别。

    2.识记精读篇目中所选部分作品。

    3.理解精读篇目的主旨,认识其思想意义。

    4.理解精读篇目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5.理解精读篇目的结构及主要段落表达的意思与情感。

    6.理解精读篇目中所用典故的含义。

    7.领会精读篇目的主要艺术(写作)手法。

    8.识别并理解精读篇目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诘、反语、设问、借代,以及某一段或某句中几种修辞手法的结合运用)。

    (三)应用能力(60分)

    1.要求熟练掌握议论文和记叙文的写作方法。议论文40分,记叙文20分。

    2.写作考核基本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中心明确,条理清楚,结构完整,语言通顺,表达准确,标点恰当,书写工整,格式规范。

六、参考教材

    1.徐中玉、钱谷融:《大学语文(自考教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 9991 0月版。

    2.徐中玉、陶型传:《大学语文(专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 9999月版。

    3.徐中玉、齐森华:  《大学语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月版。

    4.徐中玉、方智范:《大学语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7月版。

七、考试内容及要求

    大学语文课程的考试内容,包括语言知识、作家作品知识、文体知识、写作知识、作品阅读分析和作文六部分。其具体内容和要求如下:

    (一)语言知识

    语言知识侧重于文言实词、虚词、句式。文言实词考核,要求考生能解释文言文中常用实词的意义,特别要注意那些古今意义有所不同的词语,掌握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如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等);文言虚词考核,要求考生能辨识“之、其、者、所、以、于、而、乃、则、焉”等

常见的文言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或作用;文言句式考核,要求考生能够分辨和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序句等特殊句式的用法。

    (二)作家作品知识

    作家作品知识侧重于考核作者的姓名、生活年代、生平事迹、思想主张、文学流派、主要成就、历史地位和影响等方面内容。

    (三)文体知识

    文体知识侧重于议论文、记叙文、诗歌、小说和戏剧的文体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四)写作知识

    写作知识侧重于立意与选村、构思与布局、文体与表述、语言与风格、修改与文风等方面内容。

(五)作品阅读分析

    作品阅读分析侧重于以下方面的内容:每篇课文的作者和文体类别;课文的主题或主旨、思想意义;课文的主要表现手法、写作特色;课文中使用的主要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排比、对偶、象征、设问、反诘、反语、层递等手法的特点和作用;课文中常见的各类表现手法,如对比、铺垫、侧面烘托、夹叙夹议、语义双关、托物言志等手法的特点和作用;课文中引用典故飞诗文等的解释或出处;课文中关键字词的含义或表达作用等。

    (六)作 

    作文主要是考核应考者的写作能力,也是对应考者知识阅历、思想修养、认识能力和语文水平的综合检验。

    作文考核的重点是议论文、记叙文写作的能力。

    作文考核的基本要求是:思想健康,内容充实,中心明确,条理清楚,结构完整,语言通顺,表达准确,标点恰当,书写工整,格式规范。

 

《公共英语》考试大纲

一、考试内容概述

    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下简称《基本要求》)明确提出,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从而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

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打下基础”。

    本考试的目的是全面检查已学完高职高专公共英语课程的学生是否达到升人本科的水平,考核学生运用各项主要基本技能的能力以及学生对语法结构和词语用法的掌握程度,是涵盖了学生综合能力和单项技能的测试。

    本考试属于尺度参照性标准化考试。考试的范围包括《基本要求》中A级水平要求的主要内容。

二、考试形式

考试采用闭卷、笔答的考试方式。

满分:1 50分(单科成绩)。

考试时间:1 20分钟。

三、试题难易程度分布

较易试题          约占50%

中等试题          约占30%

较难试题          约占20%

四、题型及题型分值分布

多项选择题        约占30%

完形填空          约占10%

阅读理解          约占60%

英译汉            约占30%

短文写作          约占20 %

五、内容比例

    词汇与语法结构    约占30%

    完形填空          约占10%

    阅读理解          约占60%

    翻译和写作        约占50%

六、参考教材

    1.翟象俊等主编:《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综合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项目组编:《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大学体验英语》,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七、考试内容及要求

    (一)词语与语法结构

要求考生能认知《基本要求》所列出的3 400个英语单词以及由这些词构成的常用词组,掌握其中2 000 -2 500个左右的单词。考生还需掌握《基本要求》中语法结构表所列出的语法知识。

词汇与语法结构部分所占分值比例为30%,共有30小题,每题1分。每小题是一个留有空白的不完整的英语句子。要求考生在小题下面的四个选项中,选出可以填人句中空白处的最佳一项。

 (二)完形填空

 完形填空测试学生各个层面上的语言理解能力及语言运用能力。短文长度为150~200个词。内容是学生所熟悉的题材。本题所占分值比例为10%,共10小题,每题1分。

 完形填空部分的短文有1 0个空白,空白处所删去的词既有实词也有虚词,每个空白为一题,每题有四个选项。要求考生在全面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选出一个最佳答案,使短文的意思和语言结构恢复完整。

 (三)阅读理解

 阅读理解部分测试学生通过阅读获取书面信息的能力。所占分值比例为60%,共30小题,每题2分。本题向考生提供六篇短文~总阅读量不少于1300个词。短文题材涉及日常生活、史地、文化、科技常识、人物传记等。体裁有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等。每篇短文后均有五个问题或不完整的句子。要求考生在仔细阅读短文以后,从辱个问题或不完整的句子下面的四个选项中,选出可以用来回答问题或补全句子的最佳答案。

 依据《基本要求》,考生应能通过阅读掌握短文的主旨大意、主要事实、有关细节以及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等;既能看懂字面意思,又能推断出隐含意思;既能回答就文章局部细节提出的问题,又能回答有关文章总体的问题。

(四)翻译与写作

 翻译部分为英译汉,所占分值比例为30%。共10个句子,一句一题,每题3分。要求考生在正确理解语句的基础上,将句子翻译成通顺的汉语。

 写作部分测试学生用英语进行书面表达的能力。本题所占分值比例为20%。要求考生能就一般性题材,在30分钟内写出80 ~100个词的命题作文;能填写和模拟套写简短的英语应用文,如填写表格与单证,套写简历、通知、信函等,词句基本正确,无重大语法错误,格式恰当,表达清楚。

 

《基础会计》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  课程性质和学习目的

    一、课程性质

    《基础会计》是会计学专业和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科基础课,也是会计学各分支的基础,它阐明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通过学习会计的形成和发展、会计的概念、会计基本假设;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会计的方法;会计要素;账户和复式记账原理;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产清查;账务处理程序;财务报表等内容,

    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和会计核算方法。

    二、学习目的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是明确会计的基本职能、特点和任务,熟悉会计核算的基本内容,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理解做好会计工作对于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意义,了解它同其他经济管理的内在联系,懂得如何利用会计所提供的信息资料,为经济管理服务。

    第二部分  考试大纲实施要求

    一、考核目标

    为使本课程考试达到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本大纲在规定各章考试内容提要的基础上,对各章规定了考核知识点、考核基本要求和考试内容。

    考核知识点是指考核知识范围的广度,明确考生最低限度应该掌握的业务知识内容。

    考核要求是指需要应考者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本大纲中的考核要求按照“掌握”、  “熟悉”、  “理解或了解”三个应达到的能力层次来规定,其中“掌握”占考分比例的60%—70%;“熟悉”占考分比例的20%—30%;“了解”占考分比例的10%。

    二、命题原则

    1.本课程考试的命题,应根据本大纲所规定的考试内容及要求,确定考试范围和考核标准,考试内容要覆盖各个章节,并适当突出课程的重点内容,难易程度要适中。

    2.试题要合理安排题目的难度结构。题目难易程度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个等级,每份考卷中各种难易程度题目所占的分数比例一般为:易占20%,较易占30%,较难占30%,难占20%。

    3.本课程试卷采用的题型及结构:单项选择题(20)、多项选择题(10)、判断题(10)、简答题(15)、计算分析题(15)、业务处理题(30)

    三、学习要求

在每章的“考核要求”中,对不同的问题的学习要求,选用不同含义的词汇加以表述,以体现学习应达到一定的深浅程度。

    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问题,分别采用“了解”、  “熟悉”词汇表达。“了解”:是指应考者对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和相关知识应有所知晓。“熟悉”:是指要求应考者对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要在了解的基础上,知道“是什么”,并从原理上懂得“为什么”。

    对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问题,采用“掌握”词汇表达。掌握:是指要求应考者对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不仅要知道“是什么”、“为什么”,而且要学会“怎么做”、“在什么情况下如何处理”,要能够综合运用、独立操作。

    四、考试形式

    考试采用闭卷、笔答的考试方式。

    满分:150(单科成绩)

    考试时间:120分钟。

    五、学习方法

    应考者在学习中应着重掌握以下几个环节:

    1.研究考试大纲。对大纲中的考点及相关要求进行认真研究,是应考的关键。

    2.认真阅读考试内容。复习过程中,应先看考试大纲中的考核知识点和基本要求,理解每一部分的基本要点,然后系统地复习基础会计的相关书籍,对于某些重要的问题要反复阅读,并结合完成作业题,进行深入的理解。

     3.参阅有关资料。阅读参考资料的目的是为了加深对考试基本内容的理解。

    第三部分  各章节考核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一、考核目的:通过考核,使学生重点掌握会计基本职能、会计核算环节及方法;熟悉会计的含义、会计的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会计核算的信息质量要求;了解会计的产生和发展,其他会计管理方法和会计学科体系。

    二、考核知识点:会计的含义;会计的目标;会计的职能;会计的对象;会计基本假设;会计核算信息质量要求;会计核算环节及方法。

    三、考核内容及要求:

    1.会计的目标。

    熟悉:会计目标的内容。

    2.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了解: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熟悉:会计含义的两种观点。

    3.会计的职能。

    了解:  (1)会计职能的含义;  (2)会计反映的含义;

  (3)会计基本职能和扩展职能的具体内容。

    4.会计基本假设。

    熟悉:会计核算的四个基本前提:(1)会计主体;(2)

  续经营;(3)会计分期;(4)货币计量。

    5.会计核算的信息质量要求。

    熟悉:会计核算的八个信息质量要求:    (1)可靠性;

  (2)相关性;  (3)可理解性;  (4)可比性;  (5)实质重于形式;(6)重要性;(7)谨慎性;(8)及时性。

    6.会计核算环节与方法。

    了解:(1)会计核算的四个具体环节;(2)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含义。

    熟悉:会计核算的具体方法:  (1)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 (2)复式记账;  (3)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  (4)登记账簿; (5)成本计算;(6)财产清查;(7)编制会计报表。

    第二幸  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

    一、考核目的:通过考核,使学生重点掌握会计对象和会计要素的概念,各要素的确认与计量规则,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会计等式的概念和具体内容。

    二、考核知识点:会计对象;会计要素;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会计计量属性;会计等式。

    三、考核内容及要求:

    1.会计的对象。

    了解:会计对象的含义。

    熟悉:会计对象的内容。

    2.会计要素。

    了解:(1)会计要素的概念;(2)会计要素的内容。

    3.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

    了解:六个会计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的含义、特征、分类。

    熟悉:各会计要素的确认条件。

    4.会计计量属性。

    了解:五种计量属性的名称:历史成本、现值、公允价值、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

    熟悉:各计量属性的含义。

     5.会计等式。

    了解:  (1)会计等式的含义;  (2)会计等式的表达式; (3)经济业务的含义。

    熟悉:会计等式的恒等关系——经济业务对会计等式的影响。

    第三章  会计账户

    一、考核目的:通过考核,使学生了解账户的含义和会计科目的设置;熟悉账户与会计科目的关系;账户和会计科目的分类。

    二、考核知识点:会计科目;账户。

    三、考核内容及要求:

    1.会计科目。

    了解:(1)会计科目的含义;(2)会计科目的分类。

    熟悉:(1)会计科目的作用;(2)会计科目的设置原则。

    2.账户。

    了解:(1)账户的含义;(2)账户的分类:账户按经济内容分类;账户按用途和结构分类。

    熟悉:(1)账户的基本结构;(2)会计科目与账户的关系; (3)账户的作用。

    第四章  复式记账

    一、考核目的:通过考核,使学生了解复式记账法的基本原理;掌握借贷记账法的账户结构、记账规则、会计分录的书写和试算平衡表的编制。

    二、考核知识点:复式记账原理;借贷记账法。

    三、考核内容及要求:

    1.复式记账。

    了解:(1)单式记账法与复式记账法的含义;(2)复式记账法的种类。

    熟悉:  (1)单式记账法的特征;  (2)复式记账法的基本原理。

  2.借贷记账法。

  了解:(1)借贷记账法的含义;(2)会计分录的含义;(3)简单会计分录和复合会计分录的含义。

    熟悉:(1)借贷记账法的记录方法和账户结构;(2)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  (3)借贷记账法的试算平衡原理和平衡方法;(4)账户的对应关系。

    掌握:(1)采用借贷记账法编制会计分录;(2)发生额和余额两种试算平衡方法;  (3)各账户本期发生额、期初余额、期末余额之间数据关系的计算。

    第五章  制造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

    一、考核目的:通过本章考核,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设置账户、复式记账方法的实际应用问题,掌握借贷记账法下制造企业筹资、采购、生产、销售、利润形成及利润分配基本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

    二、考核知识点:制造企业的主要经济业务;资金筹集业务;生产准备(采购)业务;产品生产业务;产品销售业务;财务成果形成及分配业务。

    三、考核内容及要求:

    熟悉:制造企业筹资、采购、生产、销售、利润形成及分配等基本经济业务内容。

    掌握:制造企业各基本经济业务需要设置的账户及会计处理。

     1.资金筹集的核算。

    (1)投入资本的核算;(2)借人资金的核算。

    主要开设的账户有:“实收资本”、“短期借款”、“长期借款”、“财务费用”、“应付利息”等账户。

    2.供应过程的核算。

    (¨供应过程的主要业务内容;  (2)供应过程核算应设置的账户;(3)供应过程的账务处理。

    主要开设的账户有:  “在途物资”、  “原材料”、  “固定资产”、“应付账款”、“预付账款”、“应交税费一应交增值税”等账户。

    3.生产过程的核算。’

    (1)生产过程的主要业务内容;  (2)生产过程核算应设置的账户;(3)生产过程的账务处理。

    主要开设的账户有:“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应付职工薪酬”、“累计折旧”、“库存商品”等账户。

    4.销售过程的核算。

    (1)销售过程的主要业务内容;  (2)销售过程核算应设置的账户;(3)销售过程的账务处理。

    主要开设的账户有:  “主营业务收入”、  “主营业务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应收账款”、“预收账款”等账户。

    5.财务成果的形成与分配核算。

    (1)利润的构成;(2)利润分配的程序;(3)利润形成和利润分配核算应设置的账户;  (4)利润形成和利润分配的账务处理。

    主要开设的账户有:  “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企业成本”、“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所得税费用”、“本年利润”、“利润分配”、“盈余公积”等账户。

    第六章  会计凭证

    一、考核目的:通过本章考核,使学生重点掌握会计凭证在会计核算中的作用,原始凭证的填制要求和审核,记账凭证的种类和编制;了解会计凭证的传递和保管。

    二、考核知识点:会计凭证的含义和分类;原始凭证;记账凭证。

    三、考核内容及要求:

    1.会计凭证的含义和分类。

    了解:(1)会计凭证的含义;(2)会计凭证的种类。

    熟悉:会计凭证的作用。

    2.原始凭证。

    了解:  (1)原始凭证的含义;  (2)原始凭证的分类; (3)原始凭证的基本内容。

    熟悉:  (1)原始凭证的填制要求;  (2)原始凭证的审核内容。

    掌握: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

    3.记账凭证。

    了解:  (1)记账凭证的含义;  (2)记账凭证的分类; (3)记账凭证的基本内容。

    熟悉:  (1)记账凭证的填制要求;  (2)记账凭证的审核内容。

    掌握:记账凭证的填制和审核。

    4.会计凭证的传递和保管。

    (1)会计凭证的传递;(2)会计凭证的保管。

     第七章    簿

    一、考核目的:通过本章考核,使学生重点掌握账簿的设置和登记,账簿记录的试算平衡,记账错误的更正以及账簿的结账与对账。

    二、考核知识点:账簿的含义和分类;账簿的设置与登记;账簿的登记规则;错账的更正方法;对账;结账。

    三、考核内容及要求:

    1.账簿的含义和分类。

    了解:(1)会计账簿的含义;(2)会计账簿的分类:按用途分类;按外表形式分类。

    熟悉:会计账簿的作用。

    2.账簿的设置与登记。

    了解:账簿的组成内容。

    熟悉:设置账簿的原则。

    掌握:(1)日记账的登记;(2)总分类账的登记;(3)明细分类账的登记;(4)总分类账与明细分类账的平行登记。

    3.账簿的登记规则。

    熟悉:账簿的登记规则。

    4.错账的更正方法。

    了解:错账更正的几种方法:画线更正法、红字更正法、补充登记法。

    熟悉:各种错账更正方法的适用情况。

    掌握:错账的更正。

    5.对账。

    了解:(1)对账的含义;(2)对账的内容:账账核对;账证核对;账实核对。

    6.结账。

     了解:结账的含义。

    熟悉:结账的主要程序和内容。

    掌握:月结、季结、年结的具体操作。

    第八章  财产清查

    一、考核目的:通过本章的考核,使学生掌握财产清查结果的账务处理;熟悉财产清查的含义和种类;了解财产清查的组织和方法。

    二、考核知识点:财产清查的含义和分类;存货的盘存制度;财产清查的组织和清查方法;财产清查结果的账务处理。

  三、考核要求:

  1.存货的盘存制度。

  了解:(1)永续盘存制的含义;(2)实地盘存制的含义。

熟悉:永续盘存制和实地盘存制各自的优缺点。

2.财产清查方法。

了解:(1)财产清查的含义;(2)财产清查的分类:按其清查范围分为:全面清查、局部清查;按其清查时间分为:定期清查、不定期清查。

掌握:(1)存货的清查;(2)库存现金的清查;(3)银行存款的清查,尤其是银行存款调节表的编制;  (4)往来款项的清查。

3.财产清查结果的会计处理。

熟悉:(1)财产清查结果会计处理的要求;(2)财产清查结果会计处理的步骤。

掌握:各类财产清查结果的具体会计处理。

第九章  财务会计报告

一、考核目的:通过本章的考核,使学生掌握资产负债表基本结构原理及其编制方法,利润表基本结构原理及其编制方法;熟悉财务会计报告的内容和分类,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和现金流量表的基本结构;了解财务会计报告的概念、作用及编制要求。

二、考核知识点:财务会计报告;资产负债表;利润表。

三、考核内容及要求:

1.财务会计报告。

了解:(1)财务会计报告的含义与构成;(2)会计报表的种类。

熟悉: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的基本要求。

2.资产负债表。

了解:资产负债表的含义。

熟悉:资产负债表的结构原理。

掌握:资产负债表主要项目的填制方法。

3.利润表。

了解:利润表的含义。

熟悉:利润表的结构原理。

掌握:利润表主要项目的填制方法。

第十章  会计核算组织程序

一、考核目的:通过本章的考核,使学生掌握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熟悉各种不同核算组织程序下的会计处理步骤;了解会计核算组织程序的概念、意义与种类。

二、考核知识点:核算组织程序的意义;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汇总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科目汇总表核算组织程序、日记总账核算组织程序。

三、考核内容及要求:

1.会计核算组织程序。

了解:会计核算组织程序的概念及意义。

2.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

了解: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的概念、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熟悉: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的特点。

掌握: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的核算步骤。

3.汇总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

了解:汇总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的概念、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熟悉:汇总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的特点。

掌握:汇总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的核算步骤。

4.科目汇总表核算组织程序。

了解:科目汇总表核算组织程序的概念、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熟悉:科目汇总表核算组织程序的特点。

掌握:科目汇总表核算组织程序的核算步骤。

5.日记总账核算组织程序。

了解:日记总账核算组织程序的概念、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熟悉:日记总账核算组织程序的特点。

掌握:日记总账核算组织程序的核算步骤。

第十一章  会计工作组织

一、考核目的:通过本章考核,使学生了解会计工作组织的意义和原则,会计机构的设置和会计人员的任职要求、职责权限,电算化会计情况下的会计工作组织;理解会计人员职业道德 66内容,会计法律规范体系与内容;掌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制定原则和具体内容。

二、考核知识点:会计工作组织的意义、原则;会计法律规范;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电算化会计。

三、考核要求:

1.会计工作组织。

了解:会计工作组织的概念。

熟悉:  (1)会计工作组织的意义;  (2)会计工作组织的原则。

2.会计法律规范。

熟悉:(1)我国会计法律规范的层次;(2)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体系。

3.会计机构。

熟悉:会计机构的设置要求。

    4.会计人员。

    熟悉:(1)设置会计工作岗位的原则;(2)会计人员的任职要求;(3)会计人员的权限和职责;(4)总会计师的职责和权限。   

    5.会计职业道德规范。

    了解:会计职业道德的含义。

    熟悉:(1)单位会计人员职业道德;(2)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

    6.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了解: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含义。

    熟悉:  (1)加强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2)制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遵循的原则;  (3)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基本内容。

    第四部分  参考教材

    1.薛洪岩、隋英杰主编:  《基础会计》,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93月第4版。

    2.陈国辉、迟旭升主编:《基础会计》,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6月第2版。

 

《旅游学概论》考试大纲

一、考试内容概述

    《旅游学概论》是一门专业理论性较强的旅游管理专业和其它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本门课程的考试除要突出其理论性强的特征外,也要考察专业知识运用能力,既从专业角度分析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考试内容应覆盖课程全部,包括旅游发展史、旅游活动、旅游者、旅游资源、旅游业、旅游市场、旅游的影响、旅游组织等。

二、考试形式

考试采用闭卷、笔答的考试方式。

满分:150分(单科成绩)。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三、试题难易程度分布

较易试题          约占50%

中等试题          约占30%

较难试题          约占20%

四、题型及题型分值分布

单选题            约占10%

    多选题            约占10%

是非判断题        约占10%

名词释题          约占15%

填空与简答题      约占35 %

综合题            约占20%

五、内容比例

旅游发展史        约占5%~10%

旅游活动          约占15%~25%

旅游者            约占10%~20%

旅游资源           约占10%20%

旅游业             约占20%~30%

旅游组织           约占5%

旅游市场           约占5%15%

旅游的影响         约占10%20%

六、参考教材

李天元编著:《旅游学概论》(第六版),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七、考试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考试目的

本章概述了旅游的产生、发展过程,阐述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旅游活动的影响以及现代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通过本章考试,检查学生对旅游发生、发展过程的了解和掌握程度。

考试内容

掌握各时期与旅游(或旅行)有关的代表性人物、重大事件及其意义(仅限指定参考书所列)。

    2.掌握旅游发展的历程与现状。

    3.了解科学技术发展对旅游活动的影响。

    4.理解现代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

    5.理解我国旅游的发展历史。

第二章旅游活动

    考试目的

本章介绍了旅游活动的界定、类型和性质,并阐述了现代旅游活动的特点以及测量旅游活动发展状况的指标。通过本章考试,检查学生对旅游活动概念、基本特征、构成要素、划分,以及现代旅游的发展特点和原因的理解、掌握程度。

    考试内容

    1.掌握旅游和旅游活动的一般概念,理解“艾斯特”定义:

    2.理解旅游活动的基本特征、旅游活动的要素。

    3.掌握并运用旅游活动的划分方法。

    4.掌握国内国际旅游的差别。

    5.了解旅游活动的性质。

    6.理解现代旅游活动的特点,并能分析其形成原因。

    7.掌握并分析旅游活动时空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和原因,并能加以运用和分析实际问题。

    8.了解旅游活动发展状况的基本测量指标。

    9.理解并掌握本部分内容所涉及的基本专业概念。

第三章旅游者

    考试目的

    本章对旅游者概念、旅游者产生的条件、旅游者类型及其需求特点等作了较为全面的阐述。通过本章考试,检查学生对旅游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考试内容

1.了解国内外关于“旅游者”的界定,掌握我国对于入境及国内旅游者的界定和统计范围。

2.理解并掌握决定个人旅游需求的主客观因素。

3.掌握不同类型旅游者(游客)的划分方法及其行为、需求特点。

4.理解并掌握这部分内容涉及的基本专业概念。

第四章旅游资源

考试目的

本章介绍了旅游资源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并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等问题作了专门论述。通过本章考试,检查学生对旅游资源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考试内容

1.理解旅游资源的概念、特点和价值决定。

2.掌握旅游资源的不同分类方法。

3.理解旅游景区景点生命周期理论,并能加以运用和分析实际问题。

4.了解旅游资源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内容。

5.理解并掌握旅游资源开发的主要内容。

6.理解旅游资源开发的基本原则并能加以运用和分析实际问题。

7.了解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掌握旅游资源保护的原则和措施。

第五章  旅游业

    考试目的

    本章对旅游业的概念、旅游业的作用、旅游业的性质和特点等作了介绍,并对旅游业的主要构成要素(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交通等)作了初步阐述。通过本章考试,检查学生对旅游业的构成及其主要要素的了解程度。

    考试内容

    1.了解旅游业的概念,了解旅游业的组成。

    2.理解旅游业的性质、特点和作用。

    3.掌握国内外旅行社的分类。

    4.了解旅行社在旅游业中的作用。

    5.理解旅行社的经营业务。

    6.了解旅游饭店的类型划分和等级评定。

    7.了解饭店集团的划分。

    8.掌握主要旅游交通形式的优缺点。

    9.了解旅游交通的任务与作用。

    10.掌握影响旅游者选择旅行方式的因素。

    11.理解旅游景点定义,掌握旅游景点作用和类型划分。

    12.理解旅游产品的概念,掌握旅游产品的组成、特点和作用。

    13.理解旅游产品质量的重要性和质量管理途径,并能加以运用和分析实际问题。

14.掌握本部分内容所涉及的专业概念。

第六章  旅游组织

     考试目的

    本章通过分析政府对旅游发展的干预,在对旅游组织及职能进行说明的基础上,介绍了国际旅游组织和我国的旅游组织。通过本章的考试,检查学生对旅游组织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

考试内容

1.了解政府发展旅游的动机和干预旅游发展的手段。

2.了解我国的旅游组织及职能。

3.了解我国几个较重要的旅游行业组织的名称和成立时间。

4.了解国际旅游组织现状及与我国有关的国际旅游组织的成立时间、总部所在地。

5.掌握本部分内容所涉及的专业概念。

第七章旅游市场

考试目的

本章论述了旅游市场概念和划分方法、全球及我国的客流状况并分析了我国旅游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本章考试,检查学生对旅游市场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试内容

1.了解旅游市场的概念。

2.理解旅游市场细分概念及其重要性并能加以运用和分析实际问题。

3.掌握旅游市场划分方法。

4.掌握目前国际旅游流向的一般规律和发展趋势。

5.理解目前国际客源的分布格局。

6.了解目前我国旅游业国际客源状况。

7.理解我国的国内旅游市场、出境旅游市场的特点、趋势。

8.理解目前我国旅游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存在的问题。

9.掌握本部分内容所涉及的专业概念。

第八章  旅游影响

    考试目的

    本章主要介绍了旅游对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方面的影响以及旅游与上述三方面的关系。通过本章考试,检查学生对旅游影响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分析处理相关问题的能力。

    考试内容  

    1.理解并掌握旅游对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方面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2.理解并掌握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内容。

    3.掌握旅游承载力及其相关概念。

    4.能够运用旅游承载力理论分析实际问题。

    5.掌握本部分内容所涉及的专业概念。

 

《地理学概论》考试大纲

一、考试内容概述

《地理学概论》考试内容由自然地理学、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三个部分构成。

1.自然地理学以部门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知识、概念、原理和方法为主,包括自然环境形成背景,各自然地理要素的形成过程、基本特征、类型和分布以及该要素与其他要素的相互关系等。

2.中国地理包括全国性的自然环境结构及其评价、海域与岛屿、人口与经济规律、文化传统与现代化、灾害与环境、区域划分、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战略等地理问题以及各综合区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条件、经济发展特点、开发利用中的问题和区域发展方向等。

3.世界地理包括全球地表形态与全球气候、全球陆地自然带的基本格局、全球海洋及不断发展的人类海洋活动、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域格局等全球性的主要地理问题以及各大洲及其主要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环境条件、经济与社会发展特点、人地关系问题和对外经济与社会联系问题等。

     二、考试形式

  考试方式:闭卷、笔答。

  满分:150(单科成绩)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三、试题难易程度分布

  较易试题    约占50

  中等试题    约占30

  较难试题    约占20

    四、题型及题型分值分布

  单选题   约占20

  填空题    约占15%名词解释题    约占15

  简答题    约占30

  读图填图题    约占20

    五、内容比例

    自然地理学    约占40

    中国地理    约占30

    世界地理    约占30

    六、参考教材

    1.刘南威主编:  《自然地理学》  (2),科学出版社 2007年版。

    2.伍光和、王乃昂等编著:  《自然地理学》  (4),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3.赵济、陈传康主编:《中国地理》  (1-),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王静爱主编:《中国地理教程》  (1),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5.杨青山、韩杰、丁四保主编:  《世界地理》  (1),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6.刘德生等:  《世界地理》  (1),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9年版。

    七、考试内容及要求

    I  自然地理学

    () 

    1.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

    2.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及其地理意义。

    3.掌握地球自转、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4.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

    () 

    1.了解矿物的形态、性质和主要类型。

    2.掌握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结构、构造和主要类型。

    3.掌握地壳运动基本形式和地质构造类型。

    4.理解地震成因、分类、震源、震中、震级、烈度、分布、危害。

    5.理解地槽一地台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

    6.掌握地质年代表,熟记代()、纪()名称和划分的大致时间。

    7.了解前古生代、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动植物界演化特征、地壳构造轮廓与古地理面貌。

     () 

    1.掌握大气的组成和结构。

    2.大气的热力状况。

    (1)了解太阳辐射光谱和太阳常数;  (2)理解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减弱;  (3)理解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地面有效辐射、地面和地气系统辐射差额(或平衡) (4)掌握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气温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

  3.大气的运动。

  (1)了解气压和气压的时空变化;  (2)理解形成风的四种力’及地转风、梯度风;  (3)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三圈环流的形成、行星风系的分布和季节移动、季风环流、焚风。

  4.大气中的水分。

  (1)理解空气湿度的表示方法,相对湿度的日变化和年变化;(2)了解影响蒸发的因素、水气凝结条件和水气凝结物类型;(3)掌握大气降水的形成过程、降水的类型、降水量的空间分布。

    5.天气。

    (1)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  (2)掌握气团和锋的类型和天气特征;(3)掌握气旋和反气旋的形成和天气特征。

    6.气候。

    (1)理解气候的形成因素;  (2)掌握全球主要气候类型; (3)掌握近代气候变化的特点和原因。

    () 

    1.了解地球上的水分循环和水量平衡。

    2.陆地水。

    (1)河流:了解水系和河流;了解河流的水情要素;掌握河流的补给;掌握河川径流的形成、变化和特征值;理解河流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  (2)湖泊和沼泽:掌握湖泊的分类;了解湖水的理化性质及水量平衡;掌握沼泽的形成和分类;  (3)地下水:了解地下水的形成条件、理化性质和运动;掌握潜水和承压水的形成、特征、补给和排泄方式;  (4)冰川:了解冰川的形成、运动和类型;理解冰川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3.海洋。

    (1)了解海水的理化性质;  (2)了解海水的运动形式;

  (3)了解洋流的分类;理解世界大洋表层环流系统;掌握洋流

  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 

    1.理解地貌的形成因素和地貌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2.构造地貌。

    (1)了解全球构造地貌;(2)理解大地构造地貌;(3)

  握地质构造地貌。

    3.流水地貌。

    (1)掌握流水的类型和作用形式;  (2)了解坡面流水地貌

  与沟谷流水地貌;(3)理解河流地貌及相关的概念。

    4.喀斯特地貌。

    (1)了解喀斯特作用的化学过程;  (2)掌握喀斯特作用的

  影响因素;(3)理解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类型。

    5.风成地貌和黄土地貌。

    (1)了解风沙作用;(2)理解风成地貌主要类型;(3)

  握黄土的特性,了解黄土地貌主要类型。

    6.了解冰川地貌与冻土(冰缘)地貌。

    7.灾害地貌。

    (1)了解崩塌的形成条件、地貌形态;  (2)掌握滑坡的形

  成条件、地貌形态;(3)掌握泥石流形成的基本条件及其危害。

    8.地貌类型。

    (1)掌握陆地地貌基本类型;(2)了解海底地貌基本类型。    () 

    1.了解主要生态因素对植物的影响。

    2.掌握植物群落的组成、外貌、结构和演替,理解植物群落对环境的影响。

    3.理解主要植被类型的分布、特征和生态适应性。

    4.了解植物分布与植物区系。

    5.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和动态平衡。

    () 

    1.掌握土壤和土壤肥力的概念,理解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

    2.了解土壤的组成和性质。

    3.土壤的形成。

    (1)理解成土因素学说;(2)理解成土因素(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人为因素)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3)掌握土壤的主要成土过程;(4)理解土壤剖面分层模式。

    4.理解主要土壤类型的分布、形成条件、形成过程和主要性态特征。

      中国地理

    ()自然地理结构

    1.了解中国地表形态特征。

    2.掌握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和重要的天气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3.掌握中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

    4.了解中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与评价。

    5.理解中国矿产资源基本特征,了解中国主要矿产资源的分布。

    6.掌握中国风景旅游资源的特点,了解中国风景旅游资源的类型结构。

    7.理解中国海域环境的优势和利用的不利影响。

    ()人口与经济发展

    1.掌握中国人口的基本特征。

    2.了解中国土地利用的基本特点与利用现状。

    3.了解中国水利现状及主要引水工程。

    4.理解中国能源工业的发展与布局。

    5.了解中国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理解主要工业的分布。

    6.掌握中国交通运输业发展及运输网。

    7.了解中国城市发展特点与现状。

    8.掌握中国自然灾害的基本特征及减灾对策。

    9.掌握中国生物多样性的特征、分布中心、受威胁现状和主要保护方法。

    10.掌握中国土地退化特征及主要表现形式。

    11.理解中国环境污染的总体特征及大气、水体、土壤环境污染状况。   

    ()地理区域的划分

    1.理解中国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

    2.理解中国行政区划。

    3.掌握中国三大经济地带和七大经济区的划分。

    ()区域分析

    1.东北区:(1)理解自然地理条件和资源优势;(2)了解产业结构特点。

    2.华北区:(1)了解区位优势;(2)理解首都经济圈的内涵;(3)掌握水资源问题及其解决途径;(4)了解黄淮海平原治理的方法。

    3.晋陕内蒙古区:(1)了解自然地理条件;(2)掌握该区域成为中国最大的能源重化工基地的自然资源优势;  (3)了解土地退化问题。

    4.长江中下游区:(1)了解自然地理特征;(2)了解区域发展条件及产业结构;(3)了解区域发展布局。

    5.东南区:(1)掌握自然地理条件和资源优势;(2)了解经济发展特点与产业结构特征。

    6.西北区:(1)掌握自然地理特征;(2)了解绿洲农业与畜牧业。

    7.西南区:  (1)掌握自然地理特征;  (2)了解经济发展特点。

    8.青藏区:  (1)掌握自然地理特征;  (2)了解经济发展特点。

      世界地理

    () 

    1.掌握全球大陆地形和洋底地形的主要特征,理解全球地表形态的演化。

    2.掌握地球上的气候带、气候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3.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地表海陆系统的影响。

    4.掌握地表环境异常引发的全球性自然灾害问题。

    5.理解全球陆地自然带的形成,掌握全球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及其特点。

    6.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7.了解海洋资源种类及其开发前景,掌握大陆架自然资源开发与海洋环境保护。

    8.理解当代人地相互作用的全球化表现,掌握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动向和任务。

    9.了解世界民族与文化分区的基本格局;了解世界人口分布的地理格局与世界自然地理环境地区差异之间的联系;掌握世界人口的城市化过程和城市化问题。

    10.理解陆地高纬度地带和低纬度地带的人类生产活动及其空间格局;掌握陆地中纬度地带的人类生产活动及其空间格局。

    11.了解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和地域形态;理解世界经济中心地的形成原因和作用;理解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和区域化;了解知识经济在世界上的分布规律。

    () 

    1.了解亚洲自然地理分区及各区的综合自然特征;掌握亚洲经济发展的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

    2.理解区域性人地关系的基本特点与问题;掌握亚洲工业化的时空过程及其地域格局。

    3.了解日本的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掌握日本经济发展特征和经济分布格局及形成原因。

    4.了解韩国工业化特点及其国土结构特征。

    5.掌握印度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及其所处的世界地位,了解其工农业发展及存在问题。

    6.了解东南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自然地理环境特点和人文环境状况,掌握其经济发展模式与区域经济合作进展。

    7.了解中亚地理环境特点,掌握其灌溉农业与工矿业。

    8.了解西亚地区的位置、范围及其自然环境特征,掌握西亚的人文环境特征及石油经济地位。

    () 

    1.掌握欧洲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2.了解欧洲自然地理分区及各区的综合自然特征。

    3.掌握欧洲人口、民族和文化的主要地理特征;了解欧洲政治地图演变的历史进程。

    4.掌握欧洲现代经济地域格局的基本状况。

     5.掌握英国三大产业的兴衰演变、法国的工农业生产、德国的工业生产。

    6.掌握俄罗斯的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特点及其重大意义,理解俄罗斯东、西部经济地带的经济地理特征。

    () 

    1.掌握非洲自然地理环境结构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2.了解非洲历史发展和政治地图演变进程;理解非洲社会动荡、经济落后和居民贫困的主要原因。

    3.掌握非洲优势产业构成及其布局。

    4.了解非洲南北两大地域的概况。

    () 

    1.掌握美洲自然地理环境基本特点及其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的影响。

    2.理解美国的人口、民族与种族、文化和城市等方面的特征;掌握美国的主要产业及其布局的基本特征;理解美国城市经济地域体系的形成过程和现有的地理格局;理解美国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及其重大意义。

    3.了解墨西哥的资源环境和经济状况。

    4.理解中美地峡和加勒比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基本情况。

    5.了解南美洲各国经济改革的成就与问题、主要产业及其布局。

    6.掌握巴西自然条件的特点、主要产业及其布局。

    ()大洋洲

    1.了解大洋洲的地理范围;掌握大洋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了解历史上大洋洲的“地理发现”和大洋洲现在的政治地图。

    2.掌握澳大利亚大陆地形基本特征、矿产资源、半环状的自然带结构及其形成原因、产业分布。

    3.了解澳大利亚经济开发的历史进程及其融人“亚太地区”的经济和贸易。

    4.了解新西兰自然、人文和经济概况。

    ()南极洲

    1.掌握南极洲气候的主要特点及其成因。

    2.理解南极洲自然资源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意义。

    3.了解人类在南极洲科学考察和探索的历史进程。

    4.了解南极洲保护的相关法律文件的主要内容。

    5.了解中国在南极洲科学考察活动的实施状况。